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与我们联系

  http://www.xiyoujiwang.com   近日将举办高空猴王申奥特技表演会,敬请关注!     
返回首页 名著欣赏 相关论文 猴年说猴 评桃会 作者研究 相关活动

相关论文


 

西游人物二论
苗怀明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个人的阅读体会,对《西游记》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形象唐僧和猪八戒进行新的解读,并对一些较为流行的观点提出个人的意见和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
    古代小说  西游记  唐僧  猪八戒

一、一位被误解的圣僧
——唐僧形象新说

    大凡读过《西游记》者,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对唐僧有好印象,历来对《西游记》人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两人身上,少数谈到唐僧的论文也是毫无例外的一概采取贬斥态度。有趣的是,大家不喜欢此人的原因好像也比较一致,一是嫌其过于懦弱迂腐,胆小怕事,动不动就掉眼泪,缺少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那种阳刚之气,一是嫌其人妖不分,丧失原则,关键时刻总是与孙悟空作对,偏袒猪八戒。如果仅仅是文学欣赏的话,这种看法倒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倘若我们要探求作者著书本意的话,问题就来了: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不喜欢唐僧吗?如果真是这样,他为什么要让一个如此懦弱无能的愚氓来承担如此重大的取经重任,而且还让他统辖几位武功高强的徒弟?虽然作品中也有针对唐僧的不敬之辞,但为什么在更多的时候作者又对其夸不绝口?如此一位不讨人喜欢的人物,为什么天上地府、仙界佛门的神仙都如此心甘情愿地帮助他,心高气盛的孙悟空之外,连观音菩萨、太白李金星也跟着忙得不亦乐乎?为什么这位人妖不分的糊涂僧人最后修成了正果,而且排名还在孙悟空之前。因为有这些疑点,我们不能不继续追问下去:是不是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接受效果之间出现了偏差,是不是作品的表达与读者的理解之间出现了歧异?是不是我们对唐僧其人存在着某种偏见?

    在西天取经的队伍中,无论是身为护法、勇往直前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还是专门拦路打劫、惹事生非的各路妖邪,个个都长得面目狰狞,皆非等闲之辈,特别是前者,不管是齐天大圣、天蓬元帅还是卷帘大将、龙太子.人人还都有一个值得炫耀的出身。神妖之间道行不一,法术各异,即使是其中的功夫平平者,其本领也非一般俗人所能望其项背。可偏偏就在这个神通广大、各有绝活的神仙、妖怪堆里安置了这么一位手无缚鸡之力、文质彬彬的僧人,而且还是一位需要大家马前马后围着忙乎的核心人物,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命中注定的缘分吧。这种极不协调、反差很大的人物设计和配置不仅为增加了全书的戏剧效果,同时还是小说展开故事的一个基本前提。否则,如果唐僧也像电视剧《西游记后传》中所描写的那样,武艺商强,腾云驾雾,三五个妖怪近不了身,小说自然也就写不下去了,勉强写出,也会寡淡无味。有了这个前提,也许我们就能对这位僧人的无能和懦弱多了一分理解和同情。何这么一帮上天入地、法力无边的仙佛神怪整天围在身边,再威猛的凡人也会显得无比低能,何况唐僧并不成猛神勇,只是一位文弱善良的僧人,他的长处在文而不在武,我们不能从武的一面来苛求他。

    在作品中,佛祖如来第二高徒的光荣出身并没有给不断陷入人生困境的这位僧人带来多少实惠,因为是肉眼凡胎,自然也就无从知道自己前生的显赫地位,听别人谈起,也只是像听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似乎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毕竟曾经拥有的种种法术神通都留在了灵山,远水解不了近渴。相反,唐僧是伴随着种种不幸来到这个世上,还要带着诸般苦难回到佛界。为一点上课不用心听讲之类的细小过失竟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人生代价,由此可见佛门戒律的森严,不过细究起来,这似乎也有些不合佛教的慈悲情怀,也许佛界对不同层次的僧人有各自的要求吧。除了对佛教的诚信与对经典的烂熟外,这位僧人似乎连人人都有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这有西天路上独自化斋的碰壁惹祸为证,更别说什么武功之类。就是这么一位在俗人看来也有些窝囊的僧人却偏偏有着一副无比高贵希奇的肉体,他的肉可以使所有的生灵长生不老,他的元阳具有使女妖一步登天的奇效。平凡与神奇、无能与尊贵就这样巧妙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构成了全书展开故事的第二个前提。否则,如果唐僧没有这身无比奇妙的肉体,而是和一般人没有区别的话,西天路上的妖怪们也就没有必要费那么大功夫、挖空心思地想得到他,随便找个替代品就是。有了这么一位肉眼凡胎却又对妖怪有着强大吸引力的师父,十万八千里的西天取经之路无疑会变得格外坎坷漫长。因为是个凡人,自然会显得无能,既不能降妖除怪,也不能腾云驾雾,离了徒弟,就只能是任人宰割,处于时时受保护的尴尬境地;因为是个圣徒,在众妖邪看来是个魂牵梦绕的宝贝,但对几位徒弟来说,不过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麻烦和灾难。自然,这一切都是命运缘分的安排和聚合,怨不得这位老实本分的僧人。就像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虽然容易招惹是非,但罪过并不在其美貌本身一样。因为是肉眼凡胎,当然看不出妖邪惟妙惟肖的变化,不光自己看不出,就连身为神仙的猪八戒、沙僧也看不出,更不用说像孙悟空那样能看会闻;因为处在神仙堆里,自然就显得懦弱无能。但肉眼凡胎本身并不是错误,不能将因降妖除怪受挫带来的怒气全撒在这位无辜的僧人身上。

    话再说回来,即使是作恶多端的妖怪,也并不一定非要斩尽杀绝,这里就有个立场的问题。佛教讲究的是超升度化,世上无不可度之人。毕竟经过坚持不懈的劝善教化,这些妖邪还有悔过自新的机会,至于给不给这个机会。立场不同,做法自然各异。出家人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清官,也不是扶弱抗暴的侠客,他们之所以出家,既是为了自度,也是为了度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话虽讲的简单,倒也符合佛家的立场。把妖怪斩草除根,这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自然是大快人心,并无什么不妥,但它不是佛教徒的立场。不管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因为取经队伍的领袖人物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这支团队自然要以佛家的立场看对待西天路上的妖邪。从俗世的立场来看,唐僧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丧失立场,显得虚伪、迂腐,但在佛教徒的眼里,唐僧的言行却是应该褒奖的。不少读者对唐僧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立场的歧异、看待问题的视角差异有关.以一个俗人的视角来观照一位佛教徒,肯定会发现种种不是;同样,以一个佛教徒的立场来看俗人,自然可以挑出更多的毛病。在作品中,唐僧不仅前生是佛祖如来的高徒,即使是在人间,他也是一位天生的教徒,虽然这是因为家庭的苦难使然。他是一位诚心的僧人,自然要有僧人的立场,这是他的教徒身份所决定的。他和孙悟空的根本矛盾也就在这里,我们同情孙悟空是因为我们和他一样,也是站在俗世的立场。我们尽管不赞成唐僧的观念和做法,但应该有一种理解、同情的态度和立场,尊重其选择。毕竟社会是多元的,即使是在封建专制时代,在宗教信仰上个人也是有着相当的自由度的。

    也许唐僧的宽容和善良在那个实用功利的时代显得有些迂腐和丧失原则,但应当承认,这来自他虔诚的信仰,而不是做给人看的表演,其善发自内心,并不存在伪善和做作。人格也许有一些缺陷,但要看到,这位僧人身上也有着不少闪光点。小说作品多次展现了其坚强的一面,其取经立场是无可动摇的,尽管路上生病时偶尔产生思乡的念头,但这不过是一种人之常情,恰恰是这些细节,凸现了唐僧人性的一面。在美色的诱惑面前,他也许显得过分笨拙,但取经的信念并没因此产生丝毫的改变:在妖邪的洞府,他固然表现得过于脓包,但对西天的向往也没有在恐惧中消退。确实,他和孙悟空多次发生冲突,以欺骗的手段让其戴上紧箍咒之举也许显得不够光明磊落,对猪八戒也不乏偏袒之处,但细究起来,责任也并不全在唐僧一方,孙悟空的急嗓和冲动也往往使矛盾走向激化。而且需要说明的是,西天路上唐僧念紧箍咒的次数也是有限的,而且都是因为对待妖邪问题上的分歧,并非个人恩怨。随着相互同了解的深入,两人逐渐建立了较为信任的关系,只看到两人的冲突,不看到两人间的友爱和信任,也是不够全面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对唐僧形象的误解除观念立场之外,也与小说的描写技法有关。中国通俗小说受民间文学影响甚大,在塑造人物时,往往采用较为夸饰的脸谱化手法,好人极力写其好,坏人则极力写其恶,因为常常超过必要的限度,就形成了人物形象的失真。鲁迅先生在评述《三国演义》曾十分精辟地指出这一点:“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三国演义》如此,《水浒传》也是如此,这两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刘备、宋江不是也一样写得十分脓包、虚伪、不讨读者的喜欢吗?《西游记》也不例外,作者本想极力写出唐僧的慈悲和善良来,但写过了头,结果人物反倒显得迂腐和虚伪、面目可憎。显然这与作者的主观意图是相违背的。在这个问题上,也许当代的作家们还能得到一些启发。

二、西天路上的凡夫俗子

——猪八戒悲剧新说

    尽管相貌奇丑、面目可憎,一露面就能把人吓个半死,歪打正着的起到清道夫的作用,但猪八戒绝对是《西游记》里的正面角色,属于取经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一员,这与西天路上那些专门打家劫舍、祸害四邻的妖魔鬼怪无疑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过,不管是在作品内还是在作品外,猪八戒的正面角色身份并没有为他赢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相反,他得到的只是不断的捉弄和嘲讽。尽管几乎所有读者都承认他是《西游记》中写得最为生动、最为丰满的人物,但并非每个人都喜欢他、说他的好话。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还作为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受到过批判。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老话正可用来描述文坛上的风云变迁。据不久前的媒体报道,曾有人在网上进行过调查,让女性们任意选择‘西游记》取经队伍中的一员来傲终身伴侣,结果很是出人意料,竟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现代女性将猪八戒当成了理想中的丈夫,这正应了一句曾广为流传的歌词:“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一调查结果看似荒唐,实则颇为耐人寻味,对同一文学形象褒贬的变化和不同的解读往往昭示着时代文化的内在变迁,在这个时行包二奶、招三陪的后现代社会里,像猪八戒这样恋家胜过取经的模范丈夫确实是太少见了。对猪八戒评价的起落变化不仅可以读出当下的世态人心,更可以通过对这一复杂人物的褒贬来反思一下我们用以评价文学形象的一些标准。正如一些人所说的,从猪八戒身上可以读出不少潜藏在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自然也可以通过对猪八成这一极富戏剧色彩人物离奇境遇的观照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读有所得吧。

    在西天取经的五人队伍中。除唐僧作为发起人和领队,真心实意地要西上取经外,其它四人皆是由赎罪者而成为革命者,属于半路出家的那一种,取经实在不过是对往日罪过惩罚的一种痛苦替换,他们未必真正理解取经的伟大意义,对西天路上的艰难困苦也未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能说是于受惩、苦行之间两者相较取其轻而已,很难说是心甘情愿的取经者,包括那位取经路上的主角孙悟空,对他而言,能出来活动活动、得到有限度的自由肯定比压在五行山下要强,至于取经倒还在其次,这最起码是他当初的想法。特别是猪八戒,准确地说,他只能算是位被挟带的“革命者”,因为他似乎从来就没有过普度众生、修成正果的雄心壮志,也缺少实现这一宏愿所必须的信心和毅力。天蓬元帅的光荣出身只是得些嘴上的便宜,与他在凡世的行为并没有多大关系。他虽然有着猪的相貌,却更像是一个普普通通、安守本分的农民,人性多于猪性.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他人生的最高理想,与一般农民所不同的就是那副古怪的长相、超人的饭量和比别人大得多的力气。但最终他还是在观音菩萨的劝诱和孙悟空的逼迫下无奈地加入了取经队伍。在神圣的取经队伍中夹带着这么一个并不情愿、时时打退堂鼓的凡夫俗子,担任着先锋不先锋、侍卫不侍卫的尴尬角色,干着牵马、挑行李这类用力不少但不显功劳的窝囊活儿,这固然为寂寞枯燥的取经之旅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增加了许多笑料,但对猪八成来说,则更多的意味着悲剧。

    取回真经,功德完满后,猪八戒虽然也和唐僧、孙悟空等人一样领封受赏,算是修成了正果,但其性格秉性并没因九九八十一难的完结而发生本质的改变,净坛使者的意义对他而言,不过是吃喝更有保障些、可以更为体面地大吃大喝而已,但他却要为此付出永远放弃家庭的巨大代价,可谓得不偿失。老实说,如此待遇他原本就不需要通过西天路上的艰难跋涉来换取,先前在高老庄轻而易举就能得到,作为庄稼汉。他有的是力气,而且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更为心安理得。特别是小说最后,当如来的那两个侍者伸手向师徒四人索要贿赂并得到佛祖的首肯时,取经的庄严性和神圣感顿然在这场交易中消解,猪八戒的悲剧也因此得到更为有力的证明,因为这样的结局并不比他西天路上一再提及的散伙分家好到哪去。曾经一心向往的西天也并非一方净土,照样充斥着俗不可耐的欲望,只不过大家都更善于隐藏作秀而己。更进一步的深究同样令人失望,令取经队伍为之自豪的西天路上的降妖除怪又真正除掉了几个妖精,不过是打死了几个没有靠山的具有土著色彩的乡怪野鬼而已,那些有些来头的妖怪还不是照样逍遥法外,关键时刻总会有人说情,何况其中还有不少是来自西天佛界?一个一心一意想守着老婆过小康日子的庄稼汉就这样一不留神、稀里糊涂地竟成了供人膜拜的金刚罗汉,这在猪八戒固然是一种不幸,但对安居西天世界的佛祖如来和选择取经入选的观音菩萨来讲,靠一些并不虔诚的教徒来完成如此严肃艰难的取经事业,与其说是度人,不如说是害人,这对他们又何尝不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在取经队伍的诸位成员中,猪八戒无疑是最有人情昧的,从他身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神性妖气,确切地说,他不过是一个长着猪模样的凡人。他不象孙悟空那样有着神奇不凡、可以随时炫耀的出身,自己虽然也曾当过行政级别不算太低的天蓬元帅,但说来说去除了酒后调戏嫦娥的那点八卦诽闻,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一说的辉煌业绩,而且自从他被贬不幸投到猪胎后,人们更多的把他当猪来看:他也不像沙僧那样,没有什么精神寄托,因为曾经是侍卫出身,便永远将侍卫事业进行到底。偷吃人参果的那一回最能说明取经队伍中诸人精神世界的差别,唐僧一心向佛,清心寡欲,人参果虽然珍贵,因长得像小儿而照样拒绝食用;沙僧以其多年来伺候别人宴饮的经历,从没想到自己还会有一尝人参果的福分;孙悟空也不过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喜欢闹腾。天上从三千到几千年一结果的蟠桃当年都曾随便吃,这几个果子对他来说又算得了什么。但猪八戒不同.他固然也有些尝鲜的意思,但饮食对他而言并不是艺术,而更多的是为了填饱肚子。济公似的放荡者和唐僧式的苦行僧看似不共戴天,但同样都能到达西天世界,修成正果,这难道就足小说作者所提供的人生得道捷径吗?

    猪八戒虽然是个丑角,形象不佳,但并不让人觉得可恨.反倒让人感到可爱,他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的坦城和直率。他有着正常人所有的一切欲望,自然也包括常人容易犯的那些小毛病和小缺点。尤为难得的是,他几乎从不隐瞒自己的这些欲望。他喜欢吃是因为自己饭量大,需求多,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他贪色是因为自己整天呆在男人堆里,从来没有正常发泄的渠道;他没有更高的人生理想是因为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真正满足。管子日:仓廪实而知礼节,这话对人对神都是有效的。看看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那些神仙为什么令人羡慕,说白了,不就是生活需求更有保证,人生过得更为精致些吗?

    猪八戒虽然毛病很多,但都是一些人人都会犯的小毛病,并不涉及原则立场问题,这是他和那些妖魔鬼怪的本质不同。他毛病再多,也不会越过自己的道德底线。肚子再饿,也不会像妖怪那样打人的主意,何况他还守着一位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唐僧师父。爱吃贪吃并不可笑,不管别人的肚子饥饱却一心想让人家斯文、讲究礼仪的人才真正可笑。细细想来,这种永远填不饱肚子的猪的形象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农民的生动写照吗?话虽说得难听,却是实情。那么多前辈先烈造反改良,打打杀杀,抛头颅,洒热血,努力了几千年,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无法做到吗?前些年甚至是现在,为什么不少偏远地区的妇女甘愿像牲畜一样被人拐卖,还不是为了吃顿饱饭。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就会知道区区饥饿一词里含有多少难言的辛酸。猪八戒确实喜欢和女性套近乎,但这是男性的集体误区,并不是他独有的缺点,如果所有的男人见了漂亮女性都不理不睬的,整个世界反倒不正常。猪八戒的贪色不过是因为取经队伍中的其它几位过分不近女色而显得突出些罢了。何况猪八戒也只是得些嘴上的便宜,从来没有强迫过人家,像《金瓶梅》里的西门庆那样,使用各种卑劣手段,一个个非要把人家搞到手才算过瘾,何况当年在高老庄的时候就没听说过他有这个毛病,可见在这方面他的要求并不算高。因为他是人,自然会有很多是人就会犯的错误,唐僧是人,却一心想除去自己的人性,所以他可敬而不可爱。正常的生理欲望都未能得到满足,却让他去从事极端压抑人性的取经活动,这难道仅仅是猪八戒本人的错误吗?他的偷懒、自私等行为固然有其可议处,也未尝不可以解读为一种消极的反抗和自我保护,最起码也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再说他的毛病也并非大是大非上的原则失误,只是一些难以克服的小缺点,不过别人能更多的掩饰起来,而猪八戒不善伪装,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已。正是因为他的这些错误,我们才觉得他可爱,富有人情味。

    就笔者而言,如此正面评价或肯定猪八戒并没有为其平反、或为哗众取宠而故唱反调的野心和用意,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笔者不过足以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之心来对待猪八戒而已。值得注意的是,以今人的眼光苛求古人,比如指责宋江的接受招安、岳飞的愚忠、贾宝玉的不跟家庭决裂去娶林黛玉等,多年以来似乎已成为人们评价古代文学人物的一个惯例。这种凭借时间优势刻意俯视古人的态度注定是不公平的,毕竟历史在进步,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人只能做到当时社会文化条件所能允许的一切。当我们在肆意嘲笑古人时,也应该意识到那一双双来自未来的目光。

(通讯地址:南京大学中文系  苗怀明  邮编:210093)

 
 

返回目录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建立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北路50号 邮编:223001 电话:0517-3906239